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只有“甜”
是不够的
作者:王应杰
来源:《现代教育参考》2012年第06期
【摘要】“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新理念的倡导下,中小学的语文老师纷纷采取肯定的、积极的、富有刺激性的赏识教育、鼓励教育。的确,鼓励教育可以激活教学气氛,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但是,一味提倡无原则的激励教育,是否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呢?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探索和思考。
【关键词】赏识教育;鼓励教育
新课改下现代教育的基本模式:“把课堂还给学生”、“张扬学生个性”、“评语要有激励性”,教师是导演,学生为演员等等,已被很多老师所效仿,也被领导、听课老师所称赞。这几年来,中小学普遍盛行赏识教育、鼓励教育。世上的事情往往是这么微妙。只稍微地变换了一下角度,“上课爱乱插嘴”,自控力差,“看课外小说”等不足和缺点竟立马变成了一条条闪光点、优点。就连学生的作业评语,也一改以前的严肃、刻板和直接,而变得越来越清新、温馨和有人情味了。老师们想方设法地拿着放大镜,寻找着学生的优点、长处、闪光点,甚至就连学生的缺点、不足都想办法加以美化、诗化、含蓄化、温柔化……这些评语,家长爱看,学生爱看,就连教育行政长官都爱看。更多的人认为:赏识教育、鼓励教育,更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赏识教育、鼓励教育甚至可以使“铁树开花”“枯木发芽”。
赏识教育、鼓励教育是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赏识教育、鼓励教育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才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激励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好的激励评价,不仅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
但是,教育学生,仅有“爱”、“甜”教育即所谓的赏识教育、鼓励教育是不够的。试想,学生从幼儿园到中学,他们几乎都是在鲜花、在掌声,在老师、家长、亲朋好友的夸奖、奉承话中长大,学生缺少责备、无忧愁,经不得风雨,受不了寒冷,没有经历艰难困苦的磨砺。近几年来,学校、老师更是一改以往的做法,千方百计地寻找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小心翼翼呵护着学生的自尊心,对待违犯纪律的同学更是春风化雨,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可实际的情形又怎样呢?
他们有不得半点委屈;没有了一点宽容也容不下一丝批评;他们的心理是如此的脆弱;他们的意志力是如此的不堪一击……不是有学生不堪忍受父母的唠叨离家出走甚至斧劈父母吗?不是有学生容不下父母的责骂而轻生的吗?不是也有学生因不满老师的批评教育而对老师大打出手的吗?至于因老师的一记眼神,父母的一句批评,同学之间的话不投机……而产生的逆反、不满等不健康心理和情绪,更是比比皆是。更有不少同学把学校、老师的春风化雨视为天经地义,更有视为软弱可欺,部分违纪的学生甚至以此为砝码,得寸进尺,放纵自己,最后的
本文由第一文库网(www.wenku1.com)首发,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