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的兴衰 (上)(英) 保罗.肯尼迪
TIMELINES1500 1519~1659 前工业社会1660~18151815~1885工业时代 1885~1918
一. 西方的兴起(1500年前后)明代中国 • 优势: 众多的人口(在15世纪有1亿~1.3亿), 灿烂的文化, 肥沃的土壤, 并有受到儒家良好教育的官吏治理 的, 统一的, 等级制的行政机构; 在技术上, 早于11世纪就有活字印刷, 火药和指南针; 拥有发达的工商业, 可 观的冶铁业; 海上贸易兴旺发达, 以郑和于1405~1433年的七次远洋航行为为最. • 缺点: 官吏的保守性; 收缩海军的规模; 对军队, 商业和私人资本的限制; 伊斯兰世界 • 帝国的扩张 • 优势: 一部军事机器; 统一的宗教信仰, 文化和语言; 1500年以前几个世纪中文化和技术的领先. • 劣势: 战线过长; 伊斯兰世界的分裂; 专制集权; 对创见, 异端, 商业的保守; 日本和俄国 • 日本的三个阶段: 中央集权统治(天皇), 氏族统治(丰臣秀吉---德川氏), 1853年美国”黑船队”的到来. • 俄国的特点: 地理上远离西方; 从西方找到对付亚洲平原骑兵的解决方法, 滑膛枪和大炮; 尽管从西方有 所借鉴, 但在技术和经济上仍不是发达国家. “欧洲的奇迹” • 政治分裂和多样性: 地理状况造成统一控制的困难; 多样性的地形又促进分散政权的发展和继续存在; 不同的气候条件, 促进了海上贸易和运输造船工业的发展. • 国家体系的分散: 造成各王国和城邦之间的争战, 推动军事变革, 而军事的变革又有力的推动竞争, 科 学技术与商业的发展, 使之进入持续向上的螺旋式的经济发展, 随着时间的推移, 使得欧洲社会走在 了世界其他地区之前.
二. 哈布斯堡家族在欧洲的争霸(1519 ~ 1659)疆土面积: 它囊括整个欧洲大陆的联合体,是由这个家族的西班牙和奥地利成员所统治的王国,公国及省 份组成,它几乎控制整个欧洲大陆. 二大特点: 1.宗教, 神圣罗马帝国(基督教的分裂, 天主教及异教). 2.王朝联合体(通过婚姻和继承权获得领土). 优势: 家族财富; 富商巨贾; 外国雇佣军; 军事优势(西班牙步兵). 劣势: 战略过分扩张, 树敌众多, 阵线太多且分散; 战争的规模, 费用及组织剧烈膨胀; 西班牙衰落的核心问题: 没 有认识到保存一个强大的军事机器的经济支柱的重要性. 1470 ~ 1660年兵力的增长国家(兵力) 西班牙 时间 15世纪 70年代 16世纪 50年代 16世纪 90年代 17世纪 30年代 17世纪 50年代 20 000 150 000 200 000 300 000 100 000 20 000 50 000 40 000 50 000 80 000 150 000 100 000 70 000 25 000 20 000 30 000 15 000 45 000 70 000 尼德兰联邦(荷兰) 法国 英国 瑞典失败原因: 它与奥斯曼帝国一样, 战略扩张过度, 未能有效地的利用资源, 为了宗教的正统或军事威望而 压制商人, 限制贸易等.同时战争以及战争的结果推动其它民族国家的诞生, 其军事因素, 地理战略,形成民 族国家的地理边界, 并诱导民族意识的滋生(相互之间的仇恨). 战争造成国家不断资源的损耗,称王的野心 最终失败, 进而使得欧洲基本保持一种均势的平衡.
三. 金融 地理 战争(1660 ~ 1815)欧洲各列强: 一流国家, 法国, 奥地利哈布斯堡, 普鲁士,英国和俄国. 二流主要国家,奥斯曼帝国,西班牙, 荷兰,瑞典,波兰等. 力量对比三大因素: 军事, 财政和地理因素. (第二个接近控制整个欧洲的国家, 法国包括最初路易十 四,和后来的拿破仑.波拿马的统治时期.) 金融革命 1. 银行和信贷系统的发展. 2. 商业和工业的发展. 地缘政治 法国 海陆混合型国家, 南有西班牙, 北有荷兰, 奥地利, 德意志; 海上有强大的英国. • 奥地利的哈布斯堡王朝 领士广大, 但形状不规则, 东南有奥斯曼帝国的威胁, 西南有法国的挑衅, 在德意志内部还有普鲁士. • 普鲁士王国 北有瑞典, 波兰, 俄国, 东有奥斯曼, 南有奥地利, 其中俄国崛起牵制了瑞典,波兰和 奥斯曼, 而远在西方的法国可以构成反奥地利的同盟. 不足在于版图和人口的弱点. • 英国 海上大国, 无侧翼分心, 海军至上主义. • 荷兰 在英法两国中间, 海上受限于英国, 陆上主要受法国和西班牙的威胁. • 美国, 俄国 远离欧洲, 后方基地没有大国的牵制.赢得战争(一)(1660~1763) • 1661 路易十四全面控制法国. 1665年发生第二次英荷战争. 1668年英荷停战签, 1672~1674年第三次英 荷战争. 1675~1714年, 两大集团的战争, 同盟国: 英荷联军, 德意志国家,和葡萄牙,另一集团是法国和西 班牙. • 1715~1739年法国的扩张. 1740~1741年普鲁士夺取西里西亚.1744~1748年英法战争.1755~1762年, 两大 阵营的战争, 法-奥-俄同英-普. • 1675~1714年和约中,英国获利 • 1762~1763年和解中,英国获利
三. 金融地理战争(1660 ~ 1815)
欧洲各列强:一流国家, 法国, 奥地利哈布斯堡, 普鲁士,英国和俄国. 二流主要国家,奥斯曼帝国,西班牙,荷兰,瑞典,波兰等.
力量对比三大因素: 军事, 财政和地理因素. (第二个接近控制整个欧洲的国家, 法国包括最初路易十四,和后来的拿破仑.波拿马的统治时期.)
金融革命
1. 银行和信贷系统的发展. 2. 商业和工业的发展.
地缘政治
法国海陆混合型国家, 南有西班牙, 北有荷兰, 奥地利, 德意志; 海上有强大的英国.
•奥地利的哈布斯堡王朝领士广大, 但形状不规则, 东南有奥斯曼帝国的威胁, 西南有法国的挑衅, 在德意志内部还有普鲁士.
•普鲁士王国北有瑞典, 波兰, 俄国, 东有奥斯曼, 南有奥地利, 其中俄国崛起牵制了瑞典,波兰和奥斯曼, 而远在西方的法国可以构成反奥地利的同盟. 不足在于版图和人口的弱点.
•英国海上大国, 无侧翼分心, 海军至上主义.
•荷兰在英法两国中间, 海上受限于英国, 陆上主要受法国和西班牙的威胁.
•美国, 俄国远离欧洲, 后方基地没有大国的牵制.
赢得战争(一)(1660~1763)
•1661 路易十四全面控制法国. 1665年发生第二次英荷战争. 1668年英荷停战签, 1672~1674年第三次英荷战争. 1675~1714年, 两大集团的战争, 同盟国: 英荷联军, 德意志国家,和葡萄牙,另一集团是法国和西班牙.
•1715~1739年法国的扩张. 1740~1741年普鲁士夺取西里西亚.1744~1748年英法战争.1755~1762年, 两大阵营的战争, 法-奥-俄同英-普.
•1675~1714年和约中,英国获利
•1762~1763年和解中,英国获利
赢得战争(二)(1763~1815)
•1763~1792年东欧的三足
鼎立(普,奥,俄)及奥斯曼的
衰弱.
•1793~1815年拿破化及七
次反法联盟
•1793~1815年反法联盟中
英国获利,
四. 工业时代(1815~1885)
工业化与力量之对比(1815~1885)
国际体制的三个特点:
1. 一个整体的全球经济先是稳定的, 然后是以英国为中心的跨洋,跨大陆的贸易和金融网络的发展.
2. 国与国之间的冲突受到限制.
3. 产生于工业革命的技术,对军事和海战产生影响.
欧洲之外,
工业革命前和后的对比:
1. 制造业--蒸汽机和动力织机
工业革命前, 人均差别不大, 亚洲人口多, 在世界制造业的产量中占有更多的份额.
工业革命后, 西方的产量迅速增长, 使得价廉物美的产品渗透到传统的市场, 最终导致中国, 印度和其中的第三世界国家的传统国内生产者受到严重挤压, 同时受这些国家的人口增加, 人均相对更低.2. 殖民战争---先进的蒸汽机技术和机制工具(1841 ~ 1842 年鸦片战争, 1898年的恩图曼战役)工业革命前, 1800年, 欧洲人占领和控制世界土地的35%.
工业革命后, 到1878年, 这个数字上升到67%, 再到1914年为84%.
英国充当霸主?
为什么不能?
1. 国民生产总值不是一直世界最大. 2. 军队改革的停滞. 3. 放任主义的体制.
特点:1. 海军领域, 保有世界上最大的海军力量. 2. 日益扩大的殖民地帝国, 1815~1865年, 年平均扩张速度约为10万平方英里. 3. 财政领域, 银行信贷, 股票市场和海外投资.
“中等强国”
•普鲁士, 奥地利哈布斯堡, 法国. ----它们的内外交困
内战与美国(1861~1865)
•南方的优势: 南方为自己生存而战, 斗志占优势; 高比率的擅长骑射的白人男人; 佣有坚定和优秀的
将领; 可以进口足够的军火和其它供应.
北方的优势: 人口优势(北方2000W, 南方600W); 经济资源和技术上的优势;
内战的结果及意义: 历时4年冲突, 以北方的胜利结束. 北方损失36万人, 而南方损失25.8万. 这场冲突把美国改造成当时地球上最大的军事国家, 维护了北方和南方的统一,并废除了黑人奴隶制.••德国的统一
统一的因素:
1. 铁血宰相的聪明和残酷无情.
2. 德意志的工业和技术.
3. 科学, 教育和地方行政.
4. 普鲁士陆军.
5. 普丹、普奥、普法三次战争.
总体战----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
起因: 1914年6月, 奥匈帝国皇储费迪南大公夫妇在萨拉热窝视察时, 被塞尔维亚青年加夫里若·普林西普枪杀, 成为第一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遇刺事件激起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提出了严格的苛求, 并对塞尔维亚和解性答复的拒绝以及对贝尔格莱德的进攻, 导致了俄国援助塞尔维亚的全国总动员. 这又转过来促使德国对法国的进攻, 此举又引起了英国的卷入.
交战双方:一方为同盟国的德国和奥匈帝国, 另一方为协约国的英国、法国和俄国以及支持它们的塞尔维亚、比利时、意大利、日本等国。
战争的三个阶段
1)1914年. 德军实施的施里芬计划,即向西通过比利时对法国发动的先发制人的进攻. 11月意大利加入协
约国. 由于马恩河等战役中法、英、比三国军队的奋力抵抗和俄国在东线的进攻, 致使德军施里芬计划破产, 使得西线作战的双方转入对峙.
2)1915年~1916年, 在陆地, 西线的“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和东线俄军的夏季攻势, 在海上, 日德兰海
战役后, 英国牢牢控制着制海权. 使得大战的战略主动权转移到了协约国一方.
3)1917年~1918年, 美国参加对德作战, 协约国的阵营增加到27个国家, 俄国爆发“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
退出战争, 至1918年11月, 德国宣布投降,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
一战的意义
由早期阶段双方的僵持, 意大利参战的微小作用, 俄国实力的枯竭, 美国参战在保持协约国方面的决定性意义, 以及同盟国的最后崩溃, 都与每个联盟阵营在各个时期的经济和工业生产以及有效动员可供使用的兵力, 有着密切的相互关系. 战后它严重消弱了帝国主义的力量, 使得昔日的奥斯曼帝国宣告解体, 俄国赢得了十月革命的胜利, 同时使得亚、非、拉美的民族解放运动出现了高涨的新局面。
THE END
本文由第一文库网(www.wenku1.com)首发,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